日前在一場座談會上詢問聽眾,你們大學的導師為你們做了什麼?有些人說,請吃飯,更多人搖搖頭,表示導師沒有做什麼。真的嗎?導師除了請吃飯,沒有別的功能?

導師之導,教導、引導、導正。功能當然不只是請客,甚至,我們該想想,導師的功能該包含請客嗎?導師為什麼要請學生吃飯?學生有需要這幾頓飯嗎?

很多人說,請客是為了吸引學生來。吸引學生來幹嘛?認識他們、讓他們問問題。問題來了,學生為什麼不主動找老師問問題呢?學生很被動啊!如果學生很被動,導師也可以主動出擊,激發他們更多的思考與行動。

我當導師的那幾年,我觀察各年級的學生需要什麼,根據他們的需要安排活動。例如,大一新生需要認識環境,包括就讀科系及整個學校。那些五花八門的社團不用老師介紹,學生會主動去探索。需要導師介紹的是容易被學生忽略、但很重要的部份—像是圖書館、系上課程設計等。於是,我向學生說明系上各領域的課程(縱使公佈在系網頁,真正去看的學生極少),解釋將這些課程安排在不同年級、必修或選修的理念,繼而說明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或者尚未有明確興趣的人,如何藉由選修不同領域的課探索自己的興趣。我也邀請圖書館員介紹圖書資源與資料庫查詢等功能,讓學生了解並善加運用。諮商中心也可以到教室為全班實施多項心理測驗,再由心理師解說,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人際關係問題、或者檢視其學習策略與技巧,以增進學習方法等。到了三、四年級,很多學生關心未來的出路、要不要唸研究所、要不要補習等,傾聽學生們的擔心、分享自己的觀點、引導他們作全面性的思考再作決定。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前開車時聽廣播,節目主持人正在談論一件以大學生為主角的新聞事件,受邀來賓提及此名學生時,頻頻以「這孩子」稱呼他。來賓不是此名大學生的父母,所以他口中的「這孩子」不是指「他的孩子」,而是把此人當小孩來看待。

前述情況並非特例把大學生當小孩的態度正充斥在大學校園裡:學生常翹課,所以學校要求老師點名;學習狀況不佳,學校定期將學生成績及出席狀況通知家長;學生不參加導師課,導師請吃飯以吸引學生出席;學生因睡過頭錯過考試,教官建議他們儘快就醫取得證明並准假;家長表示孩子沈迷網路遊戲,要求學校半夜關閉網路,類似情況不勝枚舉。

這些作為反映校方與家長對待大學生皆抱持一種態度學生自己作不到的,就由別人(校方、教師、家長等)來介入管理。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大學生還是小孩嗎

我們對小孩或成人的能力與責任有不同的期待。簡言之,成人要有一定的理解社會運作與為人處事的能力要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小孩被認為是心智能力尚未發展完成的容易犯錯因而該被包容原諒的。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案在治療中談到過往的痛苦經驗,邊說邊哭。

此時,治療師問他,「你似乎每回想起這件事都很難受,你都怎麼處理這種感覺呢?」

個案想了一下說「我會找些其它事做,像是運動、睡覺、不然就約朋友喝酒。」

治療師:「這些方法似乎都只是轉移注意力,或許你該找人說出心裡的感覺。」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