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你可以把心理治療和心理諮商看成是一樣的。有些人說,兩者的差別在於心理諮商是針對一般人,心理治療是針對病人。也有人認為,心理治療進行的深度比心理諮商來得深。其實,這些觀點並沒有共識。不同訓練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如果你找機會到圖書館翻翻那些談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的書,你會發現書中所涵蓋的理論與技術幾乎是相同的,這正是我說可以把這兩者當成相同的主要理由。因此,對於個案來說,你把自己所接受的協助稱為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其實只是用語不同而已。你的治療或諮商會以什麼樣的歷程或深度進行,取決於你的治療師/諮商師的訓練背景以及你與治療師/諮商師如何合作。

據我觀察,個案比較喜歡說自己接受的是心理諮商,而非心理治療。原因可能出在「治療」兩個字。通常「治療」指的是對疾病的處置。個案不稱自己在接受心理治療,多少帶有不認為自己生病的意味。有趣的是,那些購物台在賣醫美產品的不也以「療程」來稱呼那些處置嗎?接受醫美處置的人大多不是為了治病,而是期待更美麗,但他們倒不在意說他們在進行醫美療程!說到底,人們還是對於自己需要接受心理協助有所顧忌,似乎這表示自己有無法克服的脆弱之處,而這多少會威脅自尊,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怕失面子。

若是因為這些顧忌而不願尋求專業協助,繼續忍受心理痛苦,值得嗎?最近很多人瘋慢跑,很多人買雙跑鞋就上路了,練習一段時間速度快了、距離長了,然後碰到瓶頸了。此時你可能會問跑友、去查書、上youtube看動作示範,你可能解決了部份問題,但是還有一些是自己無法明白更難以改善的。接下來,你可以找個教練指導,教練會看出你的問題,帶著你練習,幫你校正姿勢,讓你跑得更省力、更不易受傷。心理治療的功用就如同跑步教練。你可以先試著靠自己,但是每個人都有盲點,早點找專業人士幫忙,可以縮短忍受痛苦的時間。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治療的效果包含不同的面向,依據改變的深度、療程所需時間、療效的持續性,大致上可區分為三個層次,以下分別說明之。

      第一、減少心理困擾與症狀:

         不論是憂鬱、焦慮、易怒、失眠、疲倦等症狀,或者已經達到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抑或壓力引發的心身症,如大腸激躁症等,這些令人困擾的心理與生理反應,可以藉由心理學的方法使其緩解或治癒。

      第二、調整長期的不良模式: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4 Sun 2015 23:37
  • 界線

  她定定的望著前方,用一種不帶情緒的聲音述說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一度她以為父親特別愛她,不然為什麼家中幾個姐妹父親只選中她?她想起自己曾經開心地拿著父親塞給她的零用錢瞞著姐妹們去買糖吃,幾年後了解那是怎麼回事後既震驚又羞愧,她質疑自己是為了買糖才允許父親這麼做嗎?

懂事後她想盡辦法躲著父親,不和父親單獨在家。為了維護家庭的完整,她小心地守著這個秘密。直到母親拎著大包小包準備去幫姐姐做月子,她哭著叫媽媽不要把她丟在家的那一天,母親離開前的那個眼神,她突然明白母親知道這一切。「媽媽早就知道了卻不伸出援手,為什麼媽媽照顧姐姐卻不照顧我?」她的聲音依然平靜,眼淚簌簌流下,眼神透著空洞死寂

比起父親對她的傷害,母親的忽略遺棄更令她心痛。她為父親的錯找理由-父親比較愛她吧?!男人不能忍受不滿足吧?!然而,她找不到為母親開脫的理由,她不明白為什麼母親縱容父親如此對待她。「這不是媽媽自己該做的事嗎?媽媽犧牲我來換取全家的平靜生活,是這樣嗎?那又為什麼是我?」

現在,她過著看似正常的生活,結婚生子,有穩定的工作,但心理的傷口尚未癒合。這件事情深埋心裡幾十年,直到接受心理治療才說出口。每次治療時間到了,她都不願離開,她期盼治療師多給她一些,就像她一直渴望母親多照顧她一些;而治療的結束也可能如同母親轉身離去,在她內心留下說不出的失望,甚至是,恨意。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