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怎麼進行是個複雜的問題,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先談談一般民眾對心理治療進行方式的想像好了。

紅極一時的電影「無間道」裡梁朝偉躺在躺椅上跟心理治療師說話,所以個案要躺在沙發上說話?這種個案躺著、治療師坐在個案背後的型式是精神分析,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型式,但並非目前最普遍的。現今較普遍的個別心理治療型式是個案與治療師面對面坐著談話

至於談什麼、怎麼談?很多人以一般的門診來想像-病人坐在診間跟醫師報告自己頭痛咳嗽流鼻水三天了。接下來醫師會進行聽診、量體溫、診斷、開藥,要你多喝開水,然後病人領藥回家。依此類推,心理治療大概也是個案先報告自己的問題,然後心理治療師給予建議。

事實上,心理治療師很少給予建議,就算提供建議,也未必是主要的策略。治療師不直接給建議是因為給建議通常沒有太大幫助。在台灣,人們遇到心理困擾或生活壓力,可能會先尋求朋友、家人的協助、求神問卜、上網查詢相關訊息。可想而知個案在走進治療室前已聽過也試過各種建議但效果有限。因此,要讓個案從他們的問題中脫困,重點不在於具體的行為策略,而是個案自己無法察覺的盲點或無力擺脫的處境。不同取向的治療聚焦點有所差異,大致而言,治療師透過對談協助個案探索他何以陷入情緒的泥淖,讓個案對自己的個性、想法、情緒調節、行為等面向有更深的了解。有些個案在了解之後問題自然緩解;有些人可能需要學習新的行為模式,此時或許需要治療師的示範或指導,個案再將之運用在生活中,更好的方式是由個案自己發展出適當的行為,既可促進適應,又可提昇自我效能感,增加自信心。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案如是說:  

以前每次治療完我都寫記錄,

為了留住生命中重要的時刻。 

漸漸地,間隔兩次、三次、五次,然後,好長一段時間沒寫。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過完年,有些人覺得年假太短,希望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有些人恰恰相反,收假反而大大鬆了口氣。

過年,是華人文化傳統中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遊子,趁著過年返鄉與家人團聚。這傳統既反映著連繫家人情感的期待,也潛藏著約束與要求。

家庭氣氛和樂的,自然期盼著難得的長假,好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可惜,不是每個人的家都幸福美滿,許多人對家有著複雜糾結的情緒,回家成了沈重的負擔。可以不回家嗎?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不僅要面對家人與旁人的質疑(不知那些旁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質疑別人?!),自己內心也會背負強烈的罪惡感,來自內在與外在的壓力使得對家庭情緒愈糾結的人愈沒有不回家的自由。

那些不願回家的孩子,也曾經渴望父母親溫暖的懷抱,想得到父母的愛與肯定。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指責父母的不是。孩子在經歷生理或心理的匱乏時,通常會先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得不到父母的愛。很多人嘗試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認同、討父母歡心,做個「父母親心目中的好孩子」,若能得到愛或許他們就會能多肯定自己一點。然而,因著一些或許自己都  不甚了解的原因,一而再的努力都是徒勞,只好帶著失望、挫折、孤單、以及罪惡感遠離家庭,內心微弱的期盼著拉開距離可以減輕彼此的傷害。

文章標籤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