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過完年,有些人覺得年假太短,希望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有些人恰恰相反,收假反而大大鬆了口氣。

過年,是華人文化傳統中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遊子,趁著過年返鄉與家人團聚。這傳統既反映著連繫家人情感的期待,也潛藏著約束與要求。

家庭氣氛和樂的,自然期盼著難得的長假,好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可惜,不是每個人的家都幸福美滿,許多人對家有著複雜糾結的情緒,回家成了沈重的負擔。可以不回家嗎?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不僅要面對家人與旁人的質疑(不知那些旁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質疑別人?!),自己內心也會背負強烈的罪惡感,來自內在與外在的壓力使得對家庭情緒愈糾結的人愈沒有不回家的自由。

那些不願回家的孩子,也曾經渴望父母親溫暖的懷抱,想得到父母的愛與肯定。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指責父母的不是。孩子在經歷生理或心理的匱乏時,通常會先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得不到父母的愛。很多人嘗試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認同、討父母歡心,做個「父母親心目中的好孩子」,若能得到愛或許他們就會能多肯定自己一點。然而,因著一些或許自己都  不甚了解的原因,一而再的努力都是徒勞,只好帶著失望、挫折、孤單、以及罪惡感遠離家庭,內心微弱的期盼著拉開距離可以減輕彼此的傷害。

 有些人好心地說,「做父母的都是這樣啊,你不要想那麼多!」、「你爸媽是為你好」,言下之意是你的痛苦源自你想太多自尋煩惱或是你太不懂事不領情;也有人用勸世的態度說,「爸媽在世,不論他們做什麼都要珍惜」,彷彿你要求太多不知感恩惜福。其實孩子在對家庭-特別是父母-失望之前,通常會為父母找盡各種藉口,因為他們也想相信父母是夠好的、是愛孩子的。所以,在旁人說出這些話語之前,背負家庭傷痕的人早就跟自己說過這些話無數次了,他們也希望改變想法就足以撫平傷痕,可惜沒有多大用處。就算對某些人有用,也不是對所有人都管用!

如果你的朋友向你傾訴回家的痛苦,他需要的是傾聽、了解、及陪伴。不要認為別人的痛苦是小題大作,輕率搬出勸世教條,以為你能給出解藥。如果這些話語有效,你就不會聽到朋友的抱怨。正因為無力扭轉僵局,只好遠離傷痛的地方。如果家裡有愛,誰不想回家?!

10999905_10202841316627601_3150773366022488926_n.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子關係 家庭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