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開始從事心理治療工作時,治療師常將注意力放在「接下來我要問個案什麼?」本來此問題是為了幫助個案繼續進行自我探索,同時增進治療師對個案的了解。但是治療師過度關注自己的作為反而使得治療師無法專注於個案的談話,如此一來可能使治療師忽略個案某些話語、有時只聽到字句的表面意思聽不出深層的意涵、或是只注意到話語而感受不到個案的情緒。

治療師會如此在乎自己能否在個案話語稍歇之際適時接出下一句,往往出於其對於治療的迷思—治療師和個案要能流暢地一來一往的對談,才是好的治療。若是出現沈默,雙方陷入尷尬,將顯示出治療師的不知所措,個案與治療師自己都會因此認為治療師是能力不足的。當治療師缺乏自信,自然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想辦法作好。然而,此舉適得其反,愈注意自己,愈無法深切的了解個案;簡言之,努力用錯了地方。

要突破這種困境,大致上可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是增進心理治療的專業知能。好的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要將注意力適度地分配在個案、個案與治療師的關係、以及治療師在面對個案的感受上。注意這三部份的目的是藉由不同的面向來了解個案,一切的了解都是為了幫助個案更貼近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尋求改變。

第二個方向是檢視自己為何如此缺乏信心。缺乏自信通常不會只顯示在特定領域,亦即治療師的缺乏自信、自我懷疑往往是人格或個性的一部份。經常用過高不切實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試圖控制非自我可掌控的部份,也與缺乏自信有密切的關聯。治療師對於可能威脅自尊的事情過度敏感,勢必會影響治療工作的進行。倘若治療師難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自然也無法忍受個案對治療師失望,屆時治療師很可能在無意識中將維護自尊的重要性置於個案的福祉之上。不僅如此,許多個案的生命議題卡在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與/或不完美的對方(父母、伴侶等),有同樣問題的治療師很難帶領他走出困局。

個案想要完美的治療師嗎?不見得!比起完美的治療師,個案更想要一個全心與他同行的治療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 督導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