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大學生走進諮商中心尋求幫助,他說上大學之後都泡在球場,經常翹課,被當掉好幾科。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希望老師能幫他收心好好讀書。

       看到這裡,身為治療師的你有什麼想法呢?覺得很欣慰,年輕人終於懂得為自己的未來著想了,鎮日打球能有什麼出息呢?拼個漂亮的學歷才是王道啊!於是你全然接受他的期待,努力想辦法讓他全心投入學業。

      換一個版本如何? 

       如果王建民說,「大家都說我應該好好練球,看看將來能不能在大聯盟出頭天。但是我很喜歡讀書,書中有浩瀚的世界。大人說,讀那麼多書是要當蛋頭教授嗎?當一輩子教授也賺不到大聯盟一年的薪水。老師,看來我一直讀書也不是辦法,你能讓我喜歡打球嗎?」

       你會不會同意這個期待很合理,的確應該放下書本去練球? 
當你有所遲疑,再試著想想,如果在球場上追求未來不合理,為什麼以讀書追求未來比較合理?以上兩個案例中年輕人都被逼著放棄自己喜歡的,不得不做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我們根據什麼去判斷每個年輕人把生命投注在那個領域上會獲得成功?

       當我們看著王建民、陳偉殷、或陽岱剛,當然會說他們選擇打球是對的。這是後見之明,我們其實沒有機會知道如果他們選了別的路是否也會有卓越成就!

       在你先入為主的認定人們(個案)該如何選擇未來、該以什麼態度面對人生之際,小心,你正以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個案身上! 而你這種先入為主的選項(沒錯,只是選項之一)往往是社會的主流,正是壓迫個案無法自由選擇的力量。

      個案之所以走進治療室,經常是為了尋求對抗壓迫的力量。治療師的任務,是協助個案獲得自由(尤其是內在的自由),別在不知不覺中站在壓迫者的一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