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罹癌老人因憂鬱由腫瘤科醫師轉介心理治療。事實上,他的癌症控制得很好,憂鬱情緒是源於他對自己罹癌的想法。
他原本是氣功師父,每天清晨在公園教人練功,閒暇時到廟口市集與朋友喝茶聊天,過著十分愜意的生活。子女都已成人,長子是小鎮上的開業醫師,鄉親看到老人都會說:醫師的爸爸來了!老人覺得頗有面子,以子為榮。
孰料,兩年前被診斷出癌症,開始一連串的療程,也中斷他氣功教學工作。復原後,家人學生都為他高興,希望他能繼續教學,回復原本的生活。但不論旁人怎麼勸說,他都不願意再教氣功,甚至足不出戶,不與人來往。
探詢何故?老人說,自己是氣功師父,應該是最健康的,得癌症很丟臉,怎麼好意思再去教學?!原來是內心有著「氣功師父不應生病」的非理性思考,才讓他封閉自己、逃避人群。
我問他,以前他用氣功幫助別人,那現在「氣功師父克服癌症」的故事能不能讓他繼續幫助別人呢?他陷入沈默,半响才點點頭,接著說,或許是長年練氣功,他的身體恢復得很好。而且,他的學生都很期盼他繼續帶他們練功,顯然他們沒有因為他生病而對師父或氣功失去信心。現在,他不只能以氣功助人,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抗癌經驗幫助其它病友。他一個月後回診,特地來告訴我,他又去公園教氣功了。看起來神情開朗,臉色紅潤,前次的憂鬱已不復見。
改變,有時只在一念之間。從他人眼中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是促發改變的重要力量。
[本文中個案的個人背景已經變造,以維護個案隱私]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