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案主動尋求治療,他說他經常讀不下書,一碰到考試就很緊張,其實心裡真的很想考好,但是愈在乎就愈靜不下心讀書。他請治療師幫忙他解決焦慮的問題,好讓他能專心讀書取得好成績。

      仔細探究個案的焦慮從何而來。個案說,一拿起書就擔心自己學不好;一旦學不好,就考不好,考不好就沒有未來了。

      考不好就沒有未來?怎麼說呢?個案表示,從小大人就這麼說,為了有好成績,除了讀書父母不要求個案做任何事。個案每天只在學校、補習班與家中間往返,專心讀書,不像其它同學浪費時間打屁玩社團。(浪費時間?很顯然是父母教的!)

       由此看來,個案擔心的不是沒有未來,而是辜負父母的期望。再繼續追問下去,個案擔心的是,一旦辜負父母的期望,父母對他失望,就不會再愛他了。就算父母口頭上表示既然努力了,考不好也是可以接受的,個案也無法相信。他認為這是父母為了安慰他而說的,他們內心不可能會接受的。他覺得自己必須拿好表現去換取父母的愛。如果沒有好表現,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治療進行到這裡,很清楚的,個案的問題在於無法相信自己夠好、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必拿任何表現去交換想要的愛。因此,治療的目標是幫助個案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限制、肯定自己的價值。

       如果治療師只是幫助個案解決焦慮使他可專心唸書,其實是繼續助長他「用好表現去換取愛」的行為模式。這次過了讀書關,下次呢?他的人生會不會一直重演一個「怕我做不好就不再被愛」的循環?戰戰兢兢的追求成就是為了得到一個愛的眼神,接著就開始下一個追求,沒有享受成就的餘裕,永遠在擔心失去。個案提出的要求適不適合作為治療的目標,值得多想一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的頭像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關於那些看不到與說不出的:心理治療的箇中三昧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