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涯諮商中,常見以下對話:
     個案:我現在讀心理系,不知道未來畢業後可以做什麼?
     治療師:你對心理學那個領域比較有興趣? 你知不知道心理系友大多從事那些工作?

    以上對話看起來順理成章,是嗎? 很明顯,治療師的提問站在一個【就讀某科系未來就要從事相關工作】的論點上。很多人學非所用也成就一番事業;也有很多學以致用的人一生平凡,甚至陷入潦倒,為什麼在思考未來生涯時要從此論點出發? 從此論點出發足以釐清問題嗎?或者此論點反而侷限了個案(與治療師)對未來的想像?

    治療師從以上論點協助個案思索未來生涯,出於一般人對生涯發展的迷思--以為學以致用是條簡單明確的道路,人們會說,如此可以節省時間、換跑道大學就白過了、我只會這個不會別的。如果大學所學正是個人感興趣的、學得好做得來的,當然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或許是個好選擇。但是,如果學不好、沒興趣,有什麼理由認為繼續走這條路是較容易的選擇? 如果能夠取得大學學位何以不相信自己有學其它領域專長的本事? 治療師不先協助個案評估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把對未來的選擇限縮在科系相關的工作中,無疑使個案的茫然雪上加霜。

    以上例子說明了治療師對個案所困擾問題的認識會影響治療的走向,而治療師對問題能否有適切、正確的觀點決定了在治療中處理此問題的廣度與深度。

    當治療師對各種個案帶來治療室中的困擾缺乏足夠的認識,面對個案的當下往往只能依據個人有限的經驗或一般常識或迷思來反應,如此一來,很容易認同個案的觀點,陷入相同的困境。

    若要避免此一問題,治療師應熟悉一般的心理運作歷程、整合心理病理學知識、經常檢視自己對各種心理問題的觀點(是否有以上所述之不合理假設)。心理治療不只是說話技巧的展現,目的也不只是消除症狀,它其實是在改變個案面對世界的角度。治療師自己得開展視野,才能帶領個案欣賞原來看不到的風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的頭像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關於那些看不到與說不出的:心理治療的箇中三昧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