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案在結案那天問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記得我的名字嗎?」第二個問題是:「跟我談話對你有幫助嗎?」

       我當然記得他的名字。我們的治療工作已超過三年,一百多次的治療記錄上可都清清楚楚記載他的名字。不過工作中我很少喚他的名,因為治療室中只有我們兩個人,我開口自然是對著他說話。他在最後一次治療時提出這個問題,很顯然他希望我們的關係不會因為治療結束就終止,我記得他就等於他仍存在我心裡,如同他把我放在心上一般

       個案在治療中談了很多不曾告訴他人的秘密,這些秘密隱藏多年,身邊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可傾訴,直到接受心理治療,隨著他對我的信任加深,才逐漸吐露。對他而言,我是世界上唯一了解他生命中重要經驗的人,卻即將與他分開,除非他再度接受治療,否則幾乎可確定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他雖然已作了結束治療的準備,心裡仍萬分不捨,所以他希望在我們的關係中,不只是他單向地認為我很重要,他期盼在我心裡也有一席之地。

       至於第二個問題,當時真的讓我楞住了。治療是為了幫助個案,為何他反客為主地問我他是否對我有幫助。轉念一想,這個問題表示他希望在治療歷程中,他也幫助了我。

       個案因為某些無法自行解決的困擾求助心理治療,將治療師視為專家,自己是受助者。不論治療歷程中如何努力試圖讓雙方的地位平等,專家與受助者間不平等的關係仍舊存在。個案對於自己一直站在接受、弱者的地位感到不舒服,自然希望自己也有能力給予。我想個案是在這種心情下問出第二個問題。當他得知我與他工作也有所收穫,或許會得到安慰,確信自己也能對他人有貢獻。而我們也因此成為平等互惠的關係,雙方都是給予者也是接受者。就這樣,在個案以治療關係確定了他的價值之後,治療劃下句點。

      事隔多年,我仍然清楚記得他的名以及我們並肩走過的那段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