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近二十年,我常想起過去曾經接過的個案,很想知道他們現在過得如何。但基於工作倫理,治療師不能只因個人的好奇與他們聯絡。

       其中一位經常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是我最早的一位長期個案,我們的治療前後算來約有兩三年,不過治療結構很不理想,每逢寒暑假就中斷。她受精神症狀困擾很久,有很強的治療動機,也很配合治療,幾乎每次都來,很少遲到,就算請假也都有充份的理由。她通常會主動報告近日的生活,像是在那些狀況下症狀變得嚴重,或者她嘗試做了那些努力讓自己感覺較好。然而,治療的過程並不順利。我們經常在相同的議題上打轉,她重複說著生活中的種種困境,這些困境反覆重現,難以擺脫,讓人束手無策。我們很認真的工作著,卻都陷在相同的困境中,也不知道是不是能感到驕傲的說,至少我們都沒有放棄!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那麼青澀,提供給她的幫助非常有限,心裡對她感到萬分抱歉。她持續來治療兩三年,是覺得有幫助才會繼續來吧?當年沒有機會了解,她對我們的治療有何感受?她覺得我給了她什麼呢?她帶著什麼樣的心情願意繼續治療?我相信心理治療能幫助她,因此持續在想辦法突破。個案也這麼相信著嗎?

       在每一次壓力事件使症狀再度惡化時,她總是感到失望,不明白為何努力了這麼久仍舊抵擋不了壓力的影響。我感受到她的無助,而我心底也升起了無助感,同時回頭檢視是否少做了什麼。或許,對她而言,我了解她的困境、陪伴她走過,能帶給她一絲絲安慰。雖然我期待治療做到的不只於此。她從未責怪我幫不了她,不論這是源於對我的寬容還是她不認為自己有權力要求更多,我由衷感謝她的厚待。事隔十多年,不知道她現在好嗎?是否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工作倫理劃分出治療關係的界線,這是為了確保個案的福祉所建立的特殊設計。即使沒有治療室外的私人接觸,治療工作仍是真實生命的交會。治療師給予個案的關懷是真誠的,希望個案帶著這份真心的關懷走向自己的人生;個案給予治療師的信任也對專業成長提供了莫大的力量。實際的接觸縱有界線,感情的交流足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持續溫暖人心。

手杯.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治療 臨床心理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