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案是個10歲男孩,父母離異後跟著母親,雖然衣食無虞,繼父很疼愛他,他仍然深深思念著父親。

 

很有繪畫天份的男孩在畫作上重現昔日與父親相處的記憶,第一次坐摩天輪既興奮又害怕地緊緊握著父親的手;學騎腳踏車時父親在後面穩住他的車免得他跌倒;父親為看不懂棒球的他買了全套棒球服,帶他去球場和大家一起玩波浪舞;父子兩人還聯手瞞著媽媽以一大桶冰淇淋當晚餐!那段有父親相伴的日子,新奇又好玩。

 

然而,孩子的母親不願再與前夫來往,希望輔導員讓孩子忘了自己的父親,把繼父當爸爸,「這樣對現在的家庭比較好」。

 

於是,輔導員想了個辦法:讓男孩比較父親與繼父的優缺點,他的論點是,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新爸爸比較好啊,比較之後孩子就知道不要再想舊爸爸了!男孩的父親不是一般社會所認定的「好男人」,不務正業、酗酒、打老婆。繼父是個普通上班族,有穩定收入,對妻子與繼子很好。輔導員在PPT上呈現了兩個父親的比較表,比較了生活習慣、收入、脾氣等項目,樣樣都是繼父勝出。結果有如輔導員或母親的願嗎?沒有!

 

輔導員的作法令人震驚。比較兩種或兩種以上選項的優缺點,的確是心理諮商或治療的技術之一,目的是協助個案釐清各選項可能造成的影響,會帶來那些好處、須付出什麼代價,先進行完整的評估有助於決策,也好對未來預作準備。但是,這種作法適用於對事的分析,而不是對人。輔導員的作法顯然出於對技術的誤解,更嚴重的問題是輕忽個案與父親之間的情感,僅以母親的期望作為輔導的目標。

 

孩子的痛是失去疼愛他的父親,他懷念有父親相伴的日子,未來父親沒有機會參與他的成長歷程,父親不會出席他的畢業典禮與婚禮。不論父親是不是眾人眼中的好男人,他都是孩子心中的好爸爸。沒有人有權利阻止他對父親的愛。他愛父親與愛繼父並不互相衝突,不能要求他要在兩個父親中二選一。

 

孩子被迫成為父母婚姻問題的受害者,除了思念父親,還可能有很多複雜的感受。例如,會不會覺得是自己不乖父母才會分開?對於母親強勢阻止孩子見父親感到憤怒?深愛眾人認為不好的父親是否覺得衝突?愛父親意味著背叛母親?喜歡繼父等於背叛父親?幫助孩子體察並消化這些感受,缺席的父親縱使不在身邊,也能活在孩子的心中,助人工作者該做的是讓孩子帶著昔日父親給予的愛走向未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治療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