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總是低著頭,似乎不想理人,其實他留意著身旁同學的對話。同時在心裡思量,他們聊的這些話題,我都不懂;我喜歡的,他們都沒有興趣,他們會想跟我聊天嗎?某天,他決定試一試,轉過身去問那群同學,「你們的數學作業交了嗎?」同學們回答他,交了,然後繼續開心地聊著。他覺得受傷,心想,「他們果然不想和我聊天哪!我就是個無趣的人,沒有人喜歡我!」

為了避免再「被拒絕」,他決定不要再主動和同學說話,下課時間多半一個人安靜地待在自己的座位,他在等,等到放學就可以立刻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只有在家裡不會感覺被冷落。家,是唯一安全自在的地方!

然而,有些情境還是免不了要與同學打交道,像是分組報告。年級愈高,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愈來愈多,那些愛遲到的、不負責的、能力不足的、愛佔同學便宜的人令他不快。於是,他決定獨自完成一份報告,這樣就不必再受同學的氣了!至於獨力完成作業的缺點—必須自己上台進行口頭報告,這項他先前一直推給同學負責的部份得自己扛起來。他硬著頭皮上場,腦筋一片空白,不記得自己怎麼撐過去的。即使這次沒有負評,他仍擔心未來自己的表現。所以,「是不是要去跟老師討論,能否允許他不上台報告,用其它的方式來評量?」

怕碰釘子就不跟人說話、合作困難就獨立作業、害怕公開演說自然也想躲開就好。的確,遠離那些會引發焦慮、難過、憤怒、失望的人事物,或許暫時讓自己比較好過。可是逃避帶來的副作用(或負作用)往往是更大的問題。不跟人來往讓自己陷於孤單,想要和人親近、與人分享的渴望無法滿足,只能羨慕別人有人相伴,自己卻形單影隻,日漸退縮。而逃避上台就不會在眾人面前出糗,可是當他看著別人一次次上台報告從緊張結巴到能侃侃而談與聽眾自然的交流,他明白他失去了磨鍊的機會,感覺自己落後更多了,也愈來愈沒有自信。

如果面對壓力都以逃避方式因應,僅會有暫時的效果。長期來看,逃避不是解決之道。或許更該了解的是為何將那些看來一般的對話解釋為「被拒絕」?心裡是不是對社交情境有不合現實、非理性的想像?另外,也可以多學習社交技能,比如怎麼加入別人的談話、如何與人合作與溝通、以及提昇演說技巧等。很少人天生就是萬人迷、演說家,多練習這些技能,不逃避才有機會看到自己進步。靠著一次次的成功經驗,就能愈來愈相信自己做得到。屆時,生命的能量不會耗用在成天擔心受怕與開發逃避方法之中,而是用來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