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個案在治療的歷程中會詢問治療師「我該怎麼辦?」、「你覺得我怎麼做比較好?」個案之所以會提出這些問題不外乎是希望得到治療師明確的指引,好讓他儘快解決困擾。治療師能不能直接給予個案立即可行且有效的建議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三個例子。 

小中因為課業壓力求助心理治療。他提到自己比大部份同學用功,考得卻比別人差,可能是自己太容易緊張以及讀書策略不當所致。至於怎麼降低緊張、或是自己讀書策略有什麼問題,完全摸不著頭緒,束手無策。他問治療師,「要怎麼解決我的問題呢?」

 大華深受感情問題所苦,多年來不乏交往對象,但總是與某人交往一陣子後自己又會愛上別人,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使他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人。他問治療師怎樣可以不再重蹈覆轍只專心愛一個人? 

阿民老是依別人的期望生活,希望自由做自己,卻常擔心違逆別人的意思會失去他人的關愛。某次治療他提到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但是父母要他念企管,他問治療師,他該念文學或企管呢?

 小中、大華、阿民各有不同的困擾。小中目前呈現出的課業壓力困擾是緊張焦慮的情緒與疑似讀書策略不當的問題,就這兩個層面來看,對引起緊張焦慮的認知、情緒調節方式、以及讀書策略加以評估後,可以先教導他練習放鬆、學習更有效的讀書與應考技巧,如果他願意嘗試並且多加練習,很快可以改善其困擾。當然其它如與緊張焦慮相關的認知,或其它因素,例如來自父母的壓力或追求完美的個性等,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探索與改變。

 大華的感情問題牽涉到他的人際互動模式,其中包括他的感情需求與期望、人際問題的解決習慣,而這些習性的源頭可能來自早年與父母親的互動經驗。面對此問題,治療師當下很難給予立即有效、真正足以改變大華一再重演的感情劇本。那些規範行為的方式,像是不要再與小三聯絡,並不能真正解決內心的問題。 

阿民的問題就更有意思了!如果治療師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不論選的是文學或企管,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怎麼說呢?倘若治療師建議個案念企管,不論根據那些理由,所顯示的是治療師忽略個案的意願,重演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若建議他念文學,看似支持阿民,但也可能使阿民落入重複的模式—自己想要的需得到重要他人的確認才敢去追求。 

在以上三個案例之中,治療師可以立即給予小中一些建議、指導,而此種給予通常會使個案因為獲得方法而感到安心、覺得此行有收穫。不過針對大華與阿民的困擾,需要深入探索其內在世界,發掘其重覆行為模式的心理意義,在此情況下,治療師其實無法藉由直接具體的建議幫助個案擺脫困境,能作的是繼續陪著個案探索內在意義。 

新手治療師在給不出立即有效的建議時,往往會感受到被逼迫著要說些什麼,好回應個案的要求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個案想像治療師有神奇的、睿智的方式足以解決問題但事實上治療師沒有,不僅個案會對治療師失望,恐怕治療師也會質疑自己。在此壓力之下,有些治療師勉強吐出一些話語,結果還是成了無關痛癢的、做不到的、令人失望的建議。 

要避免此種情況,大抵而言,治療師要有兩項基本功,第一、先對個案問題有適當的評估,了解其問題從何而來,以及要透過何種歷程才能有效改善。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判斷當下做何種處置可能有效,相對地,那些處置會是無效的。第二、接受自己能力的限制。治療師要了解個案之所以將治療師理想化與其心理狀態有關,事實上治療師畢竟是凡人,並非全能。當治療師了解當下沒有立即有效的方式改善個案的困境,承認自己的有限,接受自己難免使人失望,對個案亦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IMAG1107  

arrow
arrow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