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學生、乖小孩。從小,彷彿是個小大人似的,不吵不鬧,自動自發地在父母認為該起床時起床,該睡覺時睡覺。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寫功課,而不是看卡通。媽媽不舒服時會貼心的送上溫開水熱毛巾。學業成績雖非頂尖,倒也在各項才藝競賽拿了不少獎狀,讓父母親頗有面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得了焦慮症。

這一天他走進治療室,垂頭喪氣的說著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美術老師說我畫得不錯,如果天空和房子的位置可以改成這樣,就更好了」他邊說邊學老師的手勢比劃著。「我昨天晚上為了這幅圖畫到半夜,可是老師好像覺得我還不夠努力」。咦?老師有這個意思嗎?他大概看出我的疑問,補充說明「老師說我可以畫得更好」。同樣一句話,有些人聽到老師的鼓勵,但他聽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然後他提出一連串問題,聽起來更像是在問自己,「那我下次是不是要提早一點,多花些時間才能畫得更好?還是我先打草稿拿去給老師看?可是老師又沒說可以交草稿,不然我畫兩個版本看老師覺得那個好?」每次他說完生活中不順心的事,就會自動進入「問題解決模式」,希望找到方法讓他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這次也不例外。他不斷努力追求著讓自己更好,深信更好的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那些「別人」,幾乎是他認識的所有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學等,甚至他希望自己吃得很健康也能得到巷口早餐店老闆娘的讚許,而其中,他最期待得到來自媽媽的肯定。

因為掛記著媽媽是否覺得他很棒、很乖、很努力,他時時刻刻都在揣摩母親的意思,依他所猜測的意思做,即使母親明白告訴他要學著為自己作主,他仍然認為「媽媽心裡一定有他的看法,只是不想影響我」。久而久之,他已搞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要什麼,全心盼望母親頒給他「乖小孩」獎章!可惜不論他獲得多少肯定,都不足以讓他相信母親已認定他是乖小孩,於是「乖小孩」願望成了焦慮的來源。

如此盼望他人的肯定與缺乏自信有關,需要透過得到重要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人們自小透過與人互動逐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那些長處與缺點。此種了解要伴隨著接納自己的樣子,亦即認可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限制,才能成為有自信的人。為何這孩子未能從被肯定的經驗中逐步建立自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如果治療完全著眼於孩子自己的焦點-「怎樣讓自己更棒才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或許會改善他在各方面的表現,但是卻使他繼續陷在「乖小孩」魔咒之中難以逃脫。因此,協助孩子接納自己或許才是較適當的治療方向。

11173388_10203168010674748_2686688418006925816_n (1).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
    全站熱搜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