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小的時候爸爸會陪我玩,後來不常回家。媽媽常常躲在房裡哭,不然就是一直罵爸爸」,女孩邊哭邊說,「我以前幸福的家庭都被他毀了!他都不告訴我他為什麼不回家,憑什麼現在回來可以管我幾點回家?!」 

少年回憶他的國小生活,火氣很大,「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每天放學後我得去幼稚園接妹妹,然後買便當回家吃。晚上睡覺時爸媽還沒回來,聯絡簿只能放在餐桌上給他們簽,早上上學時他們還在睡,常常好幾天都沒跟爸媽說到話。妹妹在學校被霸凌也是我出面解決的。除了錢,爸媽還給了什麼?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在那裡?現在要回來當父母了?老是盯我功課,我讀書的時候他們都沒看到,只看分數。」 

「小時候的事情不太記得了,阿嬤說媽媽在國外工作,後來和哥哥談起來才慢慢拼湊出媽媽好像有外遇。那段時間家裡就由爸爸包辦大小事。後來媽媽回來,感覺和她很疏遠、很客氣,有事也不會想跟她說」,女孩頓了一下,「其實很氣她,她怎麼能丟下我們一走了之,不負責任,可是她是我媽媽我也不能對她怎樣」。 

數不清在治療室中聽過多少青少年訴說類似的故事,父親或母親因為各式各樣的緣由在孩子早年的生命中缺席,孩子被迫提早獨立。這些看似獨立的孩子,期盼父母親給予身體與心理上的照顧、保護、支持與安慰,很令人心酸的,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當孩子長大,不再像幼時那麼需要父母的照顧,此時父母才又記起自己的責任,想要管教孩子,結果往往引起嚴重的衝突。    

青少年正值追求獨立自主的階段,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未來。華人父母卻常擺出「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的姿態試圖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面臨做自己或順從父母之間的掙扎,保有自我可能會失去父母的愛與肯定,違背父母的意思會有罪惡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會破壞彼此的關係,如果過去有良好的互動,累積了堅實的感情基礎,或許禁得起耗損;反之,曾經忽略孩子的父母若想執行管教權,恐怕會再度勾起孩子因早年匱乏所留下的傷痛,加深親子之間的衝突。這就像是銀行存款,要先存入,才有得花用。金錢如此,感情亦如是。

 IMAG0668.jpg

 

arrow
arrow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