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及地方的教育主管機關紛紛以輔導為名,要校方與參與反課綱的學生們接觸。輔導學生本是教育者的工作,但針對此事我們要先想想學生們面臨什麼自己無法解決的困擾,需要教育人員予以輔導。

反課綱行動已進行一段時間,得不到教育部的具體回應,學生們自然會有挫折、憤怒、無力無望感;面臨被教育部提告的官司,是另一層龐大的壓力再加上失去戰友的哀慟。這些情緒反應,若有專人提供輔導,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支持、尊重,幫助學生們因應目前的處境,的確有其必要。

但是,我們從媒體上看到,學生們得到的「輔導」是什麼?是質疑-「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是威脅-「你知不知道這會留下案底?」、「你這樣將來找得到工作嗎?」這種作為完全扭曲了輔導的真義!

輔導是以受助者的福祉為最重要的考量。當輔導人員主動介入,常面臨的挑戰是「個案」不認為自己需要輔導,如同這些參與行動的學生,他們要的是教育部的具體回應,不是輔導。假使硬要放在輔導的脈絡中討論,就以協助非自願個案的方式來思考好了,輔導人員的介入角度該從個案硬被轉介輔導的感受談起,傾聽學生們對於被教育主管暗指有行為問題需要被輔導」的憤怒、委曲等複雜的感受。絕對不是扛著主管機關的指示,假輔導之名行壓迫之實!

arrow
arrow

    黃君瑜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